当敦煌壁画中的胡商驼队驮着胡椒叩响长安城门,当大航海时代的番椒经由马尼拉帆船潜入川菜食谱,中国餐桌便悄然开启了长达两千年的味觉实验。4月29日第7节课,软件数据学院林志利老师在华夏楼306室为202433、202434同学举办了题为“舌尖上的文化拼图”的讲座,揭开中国融合菜背后的文明博弈史。
同学仿佛穿梭于泉州的香料码头与澳门的葡式碎石路。宋元商船载回的南洋肉豆蔻,如何催生出佛跳墙的雏形;葡萄牙战舰带来的非洲辣椒,怎样在潮汕牛肉丸中涅槃成魂;本帮酱油与东欧甜菜的改良罗宋汤;川剧脸谱巧克力,内核竟是郫县豆瓣慕斯;西安不夜城的胡饼披萨,香港茶餐厅的丝袜奶茶……每一次味觉碰撞都在改写“中国胃”的认知疆域。
讲座远不止味觉的猎奇,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套认知世界的工具,在差异中寻找连接(如豆腐与奶酪的质感碰撞);在传统中激活创新(如用3顿打印技术重塑传统面点);在碰撞中定义自我(如双重文化背景者的身份探索)。这种能力正是未来社会的核心诉求——学生既要扎根文化土壤,又能跨越边界生长,最终成为“和而不同”世界的建设者与共情者。